在近日一项关于“网络用语”的调查中,近八成受访者都对网络时代自己语言的日渐贫乏表达了忧虑。对于具体表现,61.9%的人觉得自己已基本不会说诗句,57.6%的人则深感复杂的修辞手法正离自己越来越远。有人自嘲现在遇到好笑的事只会 “哈哈哈”,触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。
如果不是这么一个调查,我们或许还真没发现,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达已经逐渐被网络用语所侵蚀甚至代替。高兴是“开森鸡冻”,害怕是“细思恐极”,伤心是“蓝瘦香菇”,玩笑开尽,就是不能完整说一句话。不知不觉间,网络用语在丰富我们的语言,却也在简化我们的语言。正如有论者指出,“一个新词语的迅速流行和人们‘不假思索’地使用,会钝化我们的感受,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?!钡娜罚蔽颐堑挠镅灾皇O隆案粗普程?,对生活的不同感受也势必会被掩藏在热热闹闹的同质化表达之中。
我们并不否认语言的迭代更新,特别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新词语大量流行的年代,固步自封、抗拒一切不现实也不足取。但我们在积极吸纳新语汇的同时,却不能让自己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单调。表达的目的在于沟通,而沟通的真谛在于情真意切,汉语的感染力很大程度正是在于其对情感的承载。形容眼前景致,诗人会咏“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”,词人会叹“沙上并禽池上暝,云破月来花弄影”;抒发内心情感,诗人会道“直道相思了无益,未妨惆怅是清狂”,词人会诵“欲把相思说似谁,浅情人不知”,而如今我们更多只是拍个照片、发个视频,顺便感叹一句“真好看”“好想你”,实在有负风月、有负真心。
“哈哈哈式直率”表面是语言储备的不足,深层则是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下降。截至2018年底,我国网民规模为8.29亿,手机网民规模达8.17亿,巨大流量之下是“快消式”文化的崛起,碎阅读、浅表达正充斥许多人的语言系统。媒介技术在进步,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化,传播门槛也随之降低。数张照片,几秒视频就能传递信息,一套表情包,几个英文词就能诉说情绪,但一段达意的文字却往往需要字斟句酌,因而被许多人所抛弃。可文字特别是汉语表达,不正是在反复思考和打磨中,才产生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真挚与细腻。当键盘代替手写,字迹潦草、提笔忘字成为常态,可汉字之美不就存乎于一笔一划中么?表达也是一样,在寻求简单、多样的方式时,决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坚守,对文字的珍视。
生活需要便捷快速,也需要一点“匠人精神”。说句成语不是文绉绉,来句诗词也并非装文化,关键是要常常思考怎样去表达,不要让自己的语言逻辑在网言网语的冲击中被磨平,空留下“说不清道不明”的遗憾。(记者 郑宇飞)
-
大数据"坑熟客",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质量发展,怎么消除“游离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学校只剩一名学生,她却坚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变动!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?
2018-03-01 09:01:20